了解历史名人及人物故事从这里搜一搜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科普

清代那些关于如意的事儿

2025-11-12

清代那些关于如意的事儿平安大吉,福星高照。可见,一件小小的“如意”,是集宫廷礼仪、汉族民间往来、陈设赏玩为一体的贵重之物。“如意”最广泛的讲法是由“笏”发展而来的,就是朝臣上朝用以记事的笔记本,为了增加美观便在上面绘上祥云的图案,寓意吉祥如意。时光冉冉,许多历史上盛行的玉器饰品(包括翡翠饰品)如玉簪、玉钗、龙钩、顶戴、板指、玉带、扁方、香囊等等,在如今大众化的珠宝消费市场上已基本绝迹,只有在文物店、古玩店或古玩市场中还或许能见到这些饰物,但如意却能够穿越历史被人们接受并流传下来,受到了当代人们的普遍欣赏,成为雅俗共赏,雅俗乐用的饰品。如今在北京,广东四平、揭阳、河南南阳,镇平以及扬州等地,仍有不少玉雕工艺师运用翡翠、和田玉、独山玉等制作各种造型的如意雕件。

如意”在我国是一种代表吉祥的珍玩,多用玉、翠、檀木、竹根等制成。它的头部是心字形,曲柄有些弧度,呈弯曲状,这种造型是唐代以后才确定下来并流传至今的。自唐代以后,如意逐渐演变成了吉祥的象征物,它的造型也更加丰富、更加多样化。如意造型的变化和发展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。这个时期的如意,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越前代,而且更加注意材质的精美、工艺的精巧、纹饰的古雅。清代如意的形制十分丰富,单柄首就有葵瓣、云头、莲花、灵芝等不同样式。康熙年间,如意成为皇宫里的珍玩,宝座旁、寝殿中都摆设有如意,以示吉祥、顺心。每一件如意的工艺造型都极为精美:有珐琅如意、木镶嵌如意,天然木如意、金如意、玉如意等等。清代中后期,如意在民间也越来越普遍,逢年过节、寿诞婚嫁都用如意做礼物,珍贵的如意还被用做镇宅之宝,成为人们身份、地位的象征。

“如意”两字,布满着人们对美好的期盼与向往。也正因为这两个字,如意成了可以随时拿来送人的礼物。史载,满洲旧俗,凡值年节,臣子们必进“如意”于朝,取“吉祥如意”之彩头。而嘉庆皇帝即位后,曾发布一道上谕,禁止王公大臣进奉“如意”。他说:“诸臣以为如意,在朕观之转不如意也。”原来,乾隆立嘉庆为太子时,和珅第一个得到消息,赶快送了一柄“如意”给嘉庆通风报信。嘉庆即位后,担心和珅将此事泄露给史官,万一载入史册,将为后人耻笑,遂下达禁奉之谕,是为釜底抽薪。而他的老爹乾隆刚刚去世,他便迫不及待地整肃和珅,不知是否与此也有关系?不过,《述庵秘录》中载:“太后帝生辰三节,王大臣督抚等例进如意(督抚现任者有此制,开缺不能)及贡物,由内务府内监等递进”,此处的“太后帝”指的是慈禧和光绪。看来,嘉庆的政策并没有延续下去,他死以后,“如意”又成了必进之物。